导语:在皮山县境内海拔5300米的神仙湾哨所,是五星红旗飘扬最高的地方。最近,在神仙湾脚下的皮山新城工业园区内新成立了一支少数民族女子国旗班,每天的升旗仪式吸引了附近众多的城乡居民。提起这个新鲜事,不得不让人点赞。
皮山有支少数民族国旗班
在喀喇昆仑山脚下皮山县新城工业园区内的尚亿服饰有限公司广场上,近段时期以来,每天清晨,迎着朝阳,一支英姿飒爽的国旗升旗班,身着礼服,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向升旗台,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将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庄严的升旗仪式,每天都吸引着上千城乡居民从四面八方前来驻足观看,成为全县茶余饭后最热的话题。“最近媒体采访、网络热议、慕名参观的人很多,有的称她们是从乡村走来的最美‘古丽’,是服装城最表现靓丽的‘织女’,厂区内、社会上反响都很好,出乎我们的意料。”公司董事长刘治军兴奋的对我们说到。
和田尚亿服饰公司是皮山县引进的和田地区最大的一家服装企业,公司2014年3月开工建设,9月竣工投产,总投资2亿元,年产服装350万件(套),全部出口到俄罗斯和中西亚市场。目前,公司招收本地员工1300多人,大多是“80.90”后年轻人。面对这么一支庞大的员工队伍,从内地来此办厂的公司董事长刘治军喜忧参半。喜的是,皮山县委、政府对公司非常重视,从签约到投产都给予了极大关注和支持,保证了公司在半年内建成投产;忧的是,对这么多的员工,虽然县里组织进行了半年多的培训,但语言不通、饮食风俗不一样,大多数员工在村里自由散漫惯了,一下子还不能适应集体生活,不遵守厂里的规章制度,迟到早退的很多。皮山县又处在反分裂斗争前沿,宗教氛围浓厚……等等。如何管理好这支队伍成为了他的头疼事。董事会也多次研究对策,但效果却都不太好。2014年10月1日,董事长刘治军到县里办事,他见街上很多行人都匆匆忙忙向广场方向赶去,好奇的上前打听,原来是参加县委组织的升国旗仪式。他也跟着来到广场,在广场四周聚集了上千人,大家都庄严肃穆的观看升旗仪式。看到此幕,刘治军很受启发,他想,如果在厂子里每天进行这样的升旗仪式,不仅能增强员工的公民意识、主人翁意识,还能激发大家的自豪感,凝聚人心。说干就干,针对厂里女员工占绝大多数,厂里决定成立女子国旗班,自愿报名,严格筛选。
报名通知发出后,全厂一时“炸开了锅”,大家感到既新鲜又好奇,一下子有几百人报名。最后厂里认真挑选出60名年轻女子,请来县武警中队教官组织训练。同时提出,凡训练不合格者将被淘汰,最终只有9人组成国旗班。听到这个消息,60个姑娘暗中都较上了劲,谁都不想被淘汰。训练中,军姿一站,时间长达半个小时。在队列训练中,有的队员脚底打起了水泡,有的甚至是血泡,衣服也湿透了,一些男员工们看了都说:“这个训练比在家里挖坎土曼都累”,但姑娘们从不喊苦叫累。在训练间隙,她们还拉起教官跳起麦西来甫,训练场上一片欢歌笑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训练越来越严,选拔标准也越来越高。持续训练近20天的武警中队的教官,每当提起训练时的情景无不感慨,“谁走!谁留!都是一个艰难的抉择!每当这个时候,走的人哭了,留下的人也哭了!”第一轮留下了30人,第二轮留下了18人,最终确定9人。其中维吾尔族8人,塔吉克族1人,平均在25岁左右。这群来自皮山贫困农村的姑娘们,把能成为国旗护卫班一员看成最值得骄傲的事,大家更加珍惜在一块工作、生活的缘分。特别是国旗护卫班班长、车间组长阿米娜·萨吾敦,在国旗班训练的时候,她对自己的要求更严,工作中她要指导大家技术,生活中给予姐妹们更多的照顾。集体生活中,大家互相关心、照顾的温情在永无休止的升腾着。
2014年12月13日--首个国家公祭日,当清晨的阳光从东方洒向祖国西部戈壁大漠这个边城小镇的时候,女子国旗班全体成员,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护送国旗,当1000多名员工与国旗护卫班成员,一道凝神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动人时刻,激荡在人们心中的无数革命先烈的缅怀,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油然而生。热比古·吾吉买买提,看着国旗、听着国歌,想起在外地打短工坎坎坷坷,想着现在不仅学会了汉语,还当上了车间组长,激动的哭了出来。5岁就落下二级残疾的吐拉买提,身负6万元巨债的他,当国旗升起的刹那,在心中默默许下了“要用勤劳的双手多多挣钱”的誓言。买买提、阿孜古等等这些曾躬耕大漠、放牧昆仑的年少们,一个个眼圈湿红、神情激动!
少数民族女子国旗班已经成为昆仑山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国旗班所在企业也成为了皮山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业实训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时尚引领示范基地。爱国、敬业、团结、奉献在这里延续,在这里没有公共场所做礼拜的人,在这里没有宗教极端,到处是团结、拼搏,到处是凝聚、向上。就连社区矫正人员,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用自己的劳动所得受到了大家的尊重,赢得了社会的尊重。这是国旗护卫班榜样力量的启迪,这是国家尊严的感召,这是家乡建设的伟大实践,祖国在强大、家乡在变化,思想在升腾、感情在延续。
家长们纷纷来到厂里,看到孩子们吃的、穿的、做的,都激动不已。“我们在地里‘刨’了这么多年,就想巴郎(孩子)今后有出息,现在在这么好的环境中通过技术性的劳动,每月收入两三千元,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受到国旗护卫班的影响,皮山县一些“80.90”后陆续向这里凝聚。
[责任编辑:bet 365--亚洲版官网]
|